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

《东北后备军》总编辑:张红太
2020-10-09 10:35

基本概况


       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坐落于吉林市北山公园,由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馆三部分组成,占地 15995平方米,是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吉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吉林省国防教育基地、吉林市党员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景观及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基地。2001 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2009年5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7月被命名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
 
       多年来,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始终秉承“褒扬先烈,教育群众”的工作宗旨进行陵园建设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纪念馆常年免费开放,免费提供讲解,年接待参观群众近20万人。每年的清明节和重大节日,社会各界群众经常在此隆重集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这里已经成为吉林市最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场所。
 


 

陈列简介


       吉林市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吉林市人民政府为纪念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于1954年在风景秀丽的北山公园内修建了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 7079.5平方米。园区正中矗立着抗战时期南满省委书记、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烈士的汉白玉雕像, 两侧安葬着400多位革命烈士、红军、抗日干部和因公牺牲的革命干部和军人。
 
       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烈士陵园对面的山坡上,占地面积 3472.5平方米,建筑面积1134平方米。雄伟的烈士纪念塔, 塔高28米,塔基由五角星和圆形图案筑成,塔身呈等边五棱形,花岗岩石结构,塔身镶嵌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浩气长存”等铂金题字。纪念塔四周青松环绕,甬道中间建有三座反映东北抗日联军在吉林境内主要战斗场景的浮雕墙, 形象展现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奋战的英勇画面,使游客在游览北山风景的同时了解东北抗联史,不忘过去,珍惜现在。
 
       革命烈士纪念馆占地面积5443平方米, 建筑面积 3129 平方米,展览面积 4500 平方米,为民族传统四合院式琉璃瓦起脊建筑,1995年落成并对外开放,2007 年重新扩建,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笔题写馆名。内设三个展厅:魏拯民纪念馆、抗联英烈展厅、江城英烈展厅。魏拯民纪念馆是抗日名将魏 拯民烈士的专馆,事迹展分求索与成长、赴抗日前线、转战长白山、丹心映山红四个部分。抗联英烈展厅陈展了16位出生或牺牲或战斗在吉林大地上的抗联将士的事迹。江城英烈展厅陈展了10位在解放吉林,建设吉林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 的革命烈士事迹。
 

相关链接


       魏拯民,原名关有维,字伯张。1909年2月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魏拯民是抗战时期中共东南满第一任省委书记, 杨靖宇将军的亲密战友,是中共中央最早选派到东北组织抗战工作的领导者之一。曾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长、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东满特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政委、中共东南满省委书记、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经历了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发展历程。1935 年5月末,魏拯民奉上级指示,作为东北抗联唯一的党代表赴莫斯科参加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魏拯民向中共代表团汇报了东满的建设和斗争形势, 并将自己写的8份约6万余字著名的《冯康报告》交给了组织 (冯康是魏拯民的化名)。
 
       从1932年4月奔赴东北,到1941年3月,魏拯民率领抗联将士,一直战斗在长白山麓,先后参加和领导了大蒲柴河战斗、庙岭战斗、偷袭辉南县城、家什房子伏击战、夜袭阳岔工区、寒葱岭伏击战等著名的战斗。特别是1940年2月杨靖宇司令壮烈牺牲后,魏拯民接替杨靖宇统帅第一路军,他带领第一路军各部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出奇制胜, 继续在长白山区开展游击战争。艰苦的环境,频繁的战斗, 不但使魏拯民的胃病日趋严重,而且又患了心脏病,面对强敌、饥饿、严寒和病痛,魏拯民无所畏惧。1941年3月8日,魏拯民为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仅32岁的宝生命。


(来源:《东北后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