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将军殉国地

《东北后备军》总编辑:张红太
2020-10-10 19:01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位于吉林省靖宇县城东南6公里、靖白公路沿线的三道崴子,占地面积150亩。为了缅怀杨靖宇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1946年2月,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1958年2月23日举行了遗骨公祭大会。1962年5月在三道崴子杨靖宇殉国地建立了木质纪念碑,1965年改建钢筋水泥纪念塔。1978年又重新建立了纪念碑和纪念塔。1980年2月23日,纪念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40周年大会在此召开。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现为白山市党员教育基地、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吉林省党史教育基地、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首批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基地简介

        为纪念杨靖宇将军,勤劳的靖宇人民把将军殉国地建设成园林式公园,供人们瞻仰凭吊,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殉国地内苍松翠柏,掩映抗联密营,纪念碑亭庄严肃 穆,可谓 “青山埋忠骨,碧水荡英魂”。

        正门牌楼是1988 年建造的,高8.5米,宽9.5米。其中“杨靖宇将军殉国地” 8个字是1987年1月由时年83岁高龄的陈云同志题写的。 前导区中间是杨靖宇将军塑像,高6.5米,基座高3米,是由鲁迅美术学院用15块花岗岩石雕刻而成。正面的题字“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是1968年1月彭真同志的题词手迹。前导区与中心纪念区之间是正气亭。“正气亭”3个字是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人大主任陈雷于1989年7月20日亲笔题写。正气亭下是118级青石阶,1940年,杨靖宇将军率领200余人战斗在蒙江,最后与敌人孤军奋战了5昼夜,为纪念靖宇将军生命中最后、最艰苦、最顽强、最悲壮的118个小时修建了 118 级石阶。

        将军河上,蜿蜒着8米高的拱桥,连接着丹心亭和碧水亭。在杨靖宇将军纪念碑与纪念塔之 间是葱郁的苍松翠柏和800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绿草如茵,青松成林。纪念碑下长眠着将军的英魂。纪念碑是1980 年元月建造的,高9.5米,纪念碑边的常青树,是1963年移栽的,当年是“扭筋子 树,这里便是杨靖宇将军英勇牺牲的地方。

        中心区的杨靖宇将军纪念塔是在1980年2月落成的。上面的题字是朱德同志1957年7月15 日的亲笔手迹。 纪念塔一层台阶下面石柱高1.905米,标志着靖宇将军出生 于1905年;背面石柱高1.927米 ,标志着靖宇将军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领导确山农民起义;塔身第二层底座高1.932米,标志着靖宇将军1932年任满洲省委书记;塔基外层的边长19.40米,标志着靖宇将军1940年壮烈殉国;5步台阶,标志着靖宇将军于1940年2月18日到23日与敌人浴血奋战的5昼夜;塔座到顶部标高35米,标志着杨靖宇将军35年的光辉一生;塔身高15米,标志着靖宇将军自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到1940年殉国,出生入死,英勇奋斗的15年;塔身周长10米,标志着全县10万人民永远怀念靖宇将军。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园区西面,是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纪念馆,2010年9月建成,共有3层,总面积为 720 平方米,分为“东北沦陷满洲烽火”“豫南英才受命北上 ” “建立抗联团结御敌”“奇谋逐寇誓复家园 ”“孤绝苦战壮烈殉国”“英雄不朽光耀千秋”6部分,将杨靖宇将军与日伪军顽强斗争的事迹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链接

        杨靖宇,1905 年生,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1月,被党组织派往信阳等地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豫南特委书 记、豫南工农红军游击队总指挥。1929 年被党派往东北地区工作,任中共满洲省临委抚顺特支书记,领导抚顺工人运动。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任东北反日救国会总会会长,积极领导抗日活动。1932年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1933 年起,历任磐石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等职,长期在东北坚持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2月23 日,在蒙江县(今靖宇县) 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来源:《东北后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