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那一天来临

中国国防报总编辑:张红太
2020-09-22 23:25

假如那一天来临

——写在第20个全民国防教育日
 

今年9月19日,是第20个全民国防教育日。

这个时间节点耐人寻味:“九一八”事变爆发纪念日刚过去1天,距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还有36天。

20年,白驹过隙。20年前出生的婴儿,假若他从军,如今已成为合格的战士;假若他求学,也将成国之栋梁……

举目四望,一批批莘莘学子背着书包迈进校门,一批批热血青年打着背包跨进营门。钢笔与钢枪,家门与国门,考场与战场,在时代和时间的坐标系上,这是一代人成长的轨迹。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诗人眼中的九月,秋水长空,丹枫玉露;而军人眼中的九月,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枕戈待旦的全军将士大都会唱这首《当那一天来临》:“士兵兄弟们,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放心吧,祖国!放心吧,亲人!为了胜利我要勇敢前进!”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你做好准备了吗?

把忧患的子弹压上膛

战争这个“坏孩子”,它是和平的破坏者,也是和平的孕育者。

世界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只有断断续续300多年的和平时期,人类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战争状态。

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庚子之年,天下不宁。暗流涌动,波谲云诡。

战争不是我们想要的,没有一个中国人想打仗。但无数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好战必危,忘战必亡。

以更远的景深回望历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缺乏忧患意识,是多么的危险和可怕!

中日甲午海战前,大清帝国骄傲自大:“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打败“蕞尔小邦”轻而易举,可谁承想一败涂地。

再看民众表现。海战前线告急,官府贴出告示,许诺“助官抗日,可免三年钱粮”,但百姓置身局外,鲜有人响应。

梁启超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中捶胸直言:“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是故吾国民之大患,在于不知国家为何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各国政要到普通民众,谁也不相信会有战争,可战争还是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时,南京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口号便是“彼有强权,我有公理”,期盼的是国际干预。可是,还是惨痛地挨打了!

我国数十年没有打过仗,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战火硝烟,人们过惯了静好岁月,欢唱着“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总以为日子会一直太平下去。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国歌常在耳畔唱响,国旗常在眼前飘扬,然而,有的人却未必真正胸怀忧患,有的人也未必真正把家国情怀放在心中——

安享太平醉生梦死者有之,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者有之,追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之,甚至,为敌对势力摇旗呐喊者有之,嘲弄崇高抹黑英雄者有之……

我们要警惕和平环境对国民意志的侵蚀,防止麻痹懈怠的历史旧病复发。面对那些肆意攻击英雄先烈的人、那些挖我“祖坟”、毁我长城的人,我们如果甘当“沉默的大多数”,会让多少领命出征、马革裹尸的军人感到心痛和悲凉?!当那一天来临,还会有大批甘于牺牲的军人浴血疆场吗?!

强盛我们的“精神国力”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

美国前中情局局长创造一个计算国家国力的公式:军事力量、经济力量、人口、面积等加起来的物质国力,乘以精神国力。不管物质国力多大,精神国力弱,国力就弱。

国之运在于民之心。纵观人类战争史,精神国力的强弱关乎民族凝聚力和战争胜负。1941年11月7日,纳粹德国军队已兵临城下,莫斯科依然镇定自若,斯大林决定如期举行阅兵,检阅后部队开赴前线。阅兵场上,官兵士气高昂,民众同仇敌忾,苏联军民创造“一个冬天里的奇迹”,最终击溃侵略者。

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艰难抗战岁月,在钢少气多、骨硬筋壮的抗美援朝战场,之所以能取得伟大胜利,也得益于全国人民爱国意识的伟大觉醒,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

“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八佰》中的这句台词,令人荡气回肠。奉命死守四行仓库的四百多勇士阻击日军,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仓库即将失守之际,21岁的敢死队员陈树生身上捆满炸药,纵身跳进敌阵,英勇殉国。他留给母亲的遗书上,写着8个大大的血字: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1953年2月7日,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毛主席一番话气冲霄汉:“这个仗我们已经打了两年多,还要打多少时间呢?我看我们不要做决定,要由美国的杜鲁门,或是艾森豪威尔,或是其他的什么总统,让他们来决定吧,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我们完全胜利为止!”

志愿军第39军首战云山之前,军长吴信泉临战动员时的一番话豪气干云:“不就是美国佬吗,他们也没有长三头六臂,他们也是一个脑袋两只手,我们这一次不光要摸摸他的老虎屁股,还要扒下他的老虎皮,给咱们彭总做个太师椅!”

这些话,至今听来,依旧血脉偾张。

抗美援朝战争后,西方得出一个结论: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新中国再也不会退让。

一个民族的精神国力,往往是在命运经受大挫折、前进充满大艰难、发展面临大苦难之时的灵魂历练和力量迸发。

心胜则兴,心败必衰。如果我们不注重培养塑造这种思想自觉和尚武精神,等枪声响起的那一天,如何迎接严峻的战争考验?

我们的精神国力生长于历史风雨中,繁茂于神州天地间,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的时代大潮中,同气连枝、江河通波。今年以来,我们依靠它战胜疫情、战胜汛情,也必将战胜敌情!

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的。国防教育是全民族全社会的“希望工程”,打赢国防教育课堂“保卫战”,保卫民族精神“根据地”,只有守护者,没有旁观者。

年年“九一八”,岁岁警华夏。防空警报响彻神州大地,一个旷世警钟应当在我们内心深处敲响、长鸣不息:铭记屈辱历史,强盛精神国力!

凝聚磅礴的胜战力量

“如果战斗明天就打响,你会给谁写信,又会收到谁的来信?你的信会怎么写?”

今年8月中旬,东部战区驻闽某旅以“激发战斗血性”为主题,开展写好“三信一书”活动。三信是留给家人的告别信,家人的嘱托信,地方的慰问信;一书就是战士们的请战书。

字里行间充满浓厚的战斗气息,让官兵们血性迸发、士气高涨。

19岁的新战士郁波给母亲写了一封告别信,信中写道:“自己刚刚长大成人,还没有来得及在膝前尽孝,就要奔赴战场,此去生死难料。心中既充满了对母亲的愧疚,也感受到使命和责任。”

围绕这一话题,网上有个这样的帖子:如果战争来临,你该怎么办?

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退役军人发出“若有战、召必回”的铿锵誓言。一位某特战旅的退役老兵写道:“我第一时间拿上水壶挎包,随老部队奔赴战场!”

遗憾的是,也有不少人作壁上观。有的说:我是一个平头百姓,不是战狼,战争打的是军事目标,与老百姓关系不大,我们多备些方便食品防备粮荒;有的说,我会第一时间领老婆孩子回乡下,谁叫也不出来。

一位敏感的记者称:“有些人在‘战争考题’前考得不及格!”

当那一天来临,人们呼唤的,不再是光环盈身的名人、富甲一方的商人、权倾一时的官人,而是急切渴望挎枪的英雄策马而至、披甲的猛士伏虎擒狼。

可是,我们的将士呼唤、期盼什么?

出没于苦寒之地,行走于瘟疫之乡,决胜于战火之中,是军人的职业属性,他们需要被理解、认可和尊重。

将士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他们或许会忘记自己,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来自社会的尊崇、精神的激励,是军人温暖的大后方,必将凝聚成磅礴的胜战力量,激励将士们心无旁骛地打胜仗!

几年前,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一堂课上,老师谈到一位外国作家对中国长城的质疑:一座长城就能保证一个国家的安全吗?老师提问,有没有这样的城?学员王辰玮起立回答,有,众志成城!顿时,掌声雷动。

当我们在暖意融融的家中喝着热茶、追着热剧时,别忘了,还有一群人啃着冰碴放哨巡逻在雪域高原,当我们堂前尽孝、膝下承欢时,请不要忘记,有那么一群人,此刻正行进在通往战场的路上。

当他们蓦然回首,身后是温暖的“大后方”,而且,这坚如磐石的中国力量里,有你我发出的一束光,有你我砌成的一堵墙,他们冲锋的脚步将会义无反顾!他们将以热血、生命把江山守护!
 

(来源: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