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永远为后世景仰。周恩来同志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连自己的骨灰也不让保留,撒进祖国的江海大地。
周恩来同志的精神家园是富有的、高尚的、壮丽的,他为历史、为时代、为后人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共产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景仰、学习的光辉楷模。
首先,精神家园需要在打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校准 “风向标”。方向永远比速度重要。周恩来同志在自己的人生方向定位中,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心系人民,对人民群众保持高度热爱,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做到了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共奋进。
古人常把“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作为对勇者的诠释。在面对机构改革、进退去留、利益取舍等选择面前,以组织需要的大局为重,做到泰然处之。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怀着做人的一颗进取心,做官的一颗平常心,做事的一颗责任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党员干部的党性原则和思想境界的内涵。
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世间万物,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其间的区别无非是向好变还是向坏变。我们无论在哪个单位、哪个部门、哪个岗位,都有一份职责,都会有为官一任、振兴一方的良好愿望,都会想在自己的任期内使自己负责的工作有新的发展。真正不思进取、庸庸碌碌、守摊混日子的只是极少数。然而,有变的愿望,却不一定有变的结果。有的同志到一个单位以后,工作年年有进步。有的同志则不然,任职多年,政绩平平,山河依旧。为此,要视岗位如赛场,视责任重如山,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争创一流业绩。
在事业面前,不泯一个党员干部的执著追求,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不辱一个党员干部的强烈使命,在各种考验面前不忘一个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在个人仕途上,要经常想一想组织给自己的好处、别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基层的苦处,始终保持一颗平常之心、感恩之心,化浮躁为平和,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工作中,要有激情和热情,在困难面前,要有勇气和信心。只有把工作当成事业干,才是一种人生追求,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人要活得精神,就要保持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要活得精彩,就要实实在在地干点事,干出点成绩来!人的一生要面临很多次选择,在每个岗位上都面临着心态调整问题。心态是动态的,需要不断调整,这很关键。只有具备了不断进取的心态,才能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真正干出一番事业。
其次,精神家园需要在展示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和优良作风中当好“排头兵”。周恩来同志毕生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和优良作风。
周恩来同志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凡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1935年6月底,红军到达两河口地区,党组织进行改选,警卫员魏国禄当选周恩来同志所在党小组的组长。有一次,周恩来同志问魏国禄为什么很长时间不开党小组会议,魏国禄回答说,党小组会议开过了,看到首长忙,就没有通知。周恩来同志用平常少见的严肃态度批评说,那怎么能行?我是党员,应当过组织生活。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是普通党员,谁都要过组织生活,这是个党性问题。周恩来特别叮嘱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同他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
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献身的强大支撑。领导干部只有既具备进取心,又保持平常心,才能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和淡泊名利、脚踏实地的良好心态统一起来,在做官和做事上获得双丰收。
要做到心态不失衡,思想不“早搏”。人的心性决定人的品性,“修心”方能“正品”。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要有一颗“把自己当公仆,把官位当岗位,把权力做动力”的公心。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歌曲《感恩的心》中唱道:“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欲望无止境,烦恼就无止境。做官是经历,做事是基础,只有正确对待事业,为事业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名誉、职务和家庭利益,才能做好事做好官。自然界的风雨我们无法抵御,而个人的命运却是可以把握的。保持心灵的“风平浪静”,就要力排“风雨”的袭扰,无欲则心静。古人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这反映的是一种做人、做官、做事的态度和境界。
第三,精神家园需要在践行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中传好“接力棒”。党的事业是一代代人接力推进的,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既要继承前人好的做法,不动摇,不折腾;又要苦干实干,创新发展,跑好我们这一棒。”笔者认为,接力棒是一个“正能量”的载体,传递的是一种责任、信心和力量。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一兵,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不能工作一辈子,都是一名匆匆过客。人生如赛场,岗位如跑道,在传承接力中推动事业的发展,发扬拼搏的精神,续写人生的荣光,每个人都要全力跑好自己这一棒。
接力棒承载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赛场上,当接力棒传到手中时,这根小小的接力棒就立刻重如千钧,在通向冠军的竞技场上,一种神圣的使命就责无旁贷地落到肩上。伤也好,痛也好,苦也好,累也好,都必须抛在脑后,勇往直前。接力棒需要不服输的锐气和激情来支撑。昂扬的精神展现拼搏的状态,火热的激情迸发超人的能量。要以最佳状态进入角色,就是两个字:忘我。演员只有进入“忘我”的艺术境界,才能真正进入角色;运动员只有进入“忘我”的竞技状态,才有可能夺金牌;领导者进入角色,“忘我”尤为重要,只有忘却个人的荣辱得失,才能一身正气,无私无畏,争创一流。“正能量”激励事业,只有心无旁骛,保持最佳状态,才能跑好自己手中这一棒。
跑好自己这一棒同样需要冲刺。我们这一棒尽管不是最后一棒,没有到冲刺的时候,但同样需要冲刺。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工作岗位上的最后一任。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也都面临着最后一站。常言道:“船到码头车到站”,这是世之常理,人之常情。“最后一站”说的是一个位置,“最后一棒”指的是一种状态。倒计时的精神就是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精神,就是夙夜在公、废寝忘食的精神。要有不到人生终点不罢休的耐力,坚持在学中补短,在实践中增长,做到生命不息,修身不止,努力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今日不足今日补,使自己始终处在起跑线上。
赛扬有规则,人生有法则。在赛扬跑道上,不“犯规”,成绩才能有效;在人生之路上,不“跑偏”,才能离终点越来越近,汗水才能不白流。遵守规则,严守法则,才是人间正道。规则是准星,规则是参照。生活中,正确的参照系能成为人生征途上的加油站,错误的参照系就是前进中的绊脚石。要经常用参照系进行反思,不断校正心中的“准星”,就能面对诱惑不动心、面对利益不伸手、面对制度不越轨,保持正确的人生方向。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面对越来越多的利益得失的考验,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更多、更大、更难抗拒。能不能始终做到遵守规则,慎独慎微,保持清廉,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和人品官德。要对照“准星”常自量,量一量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差距,量一量与领导干部职责的差距。要选准“参照系”常对照,比一比先进人物的宝贵品质,比一比周围同志的长处优点,做到自责不怠,自识其短,知规律已,知短行谦,知难思进,心无杂念,不懈追求。
(原载《思想文化在线》杂志,该杂志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主管、省政研会主办)
【作者简介】张红太,1969年生,军事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师级大校,教授。